勞雇新知
03 / 2024-12
全球塑膠公約難產 彭啟明提減塑接軌
明年與各界討論 訂2035年管制期程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十二月二日臺北報導】
《全球塑膠公約》第5輪談判2日凌晨告終,因各國意見仍分歧,公約尚未定案。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環境部減塑、限塑立場不變,將會參考公約草案與貿易競爭因素,2025年上半年將與各界討論,調整臺灣的減塑期程;學者則建議產業界及早規劃因應塑膠管制聯合國《全球塑膠公約》第5輪談判於南韓釜山閉幕,因各方未能就公約內容達成共識,僅先將各方意見納入目前的32條草案,預計2025年再進一步討論。
限塑範圍、減產期程仍有歧見
環境部2日舉辦公約會議結果說明記者會,臺灣觀察團成員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榮譽理事長樊國恕透過視訊指出,較有爭議的草案條文有第3、6及11條,包括哪些塑膠產品和產品添加化學品要納入淘汰清單和期程、原生塑膠聚合物是否納管與訂定減產目標,以及協助第三世界國家的財務機制。樊國恕指出,此次談判主要是歐美國家與產油國之間的糾纏,因近期減碳對產油國已經帶來衝擊,若再將塑膠納入衝擊更大;但他也指出,國際相關規範多由歐盟主導,臺灣經濟以外貿為主,在替代和管制上產業要思考因應。除了歐盟的塑膠產品、化學品添加的相關公約,也可參考聯合國、歐盟訂定的削減目標以及指引;他也建議衡人力落差,強化回收率,以及將綠色成長基金挹注到循環技術的創新研發。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全球塑膠公約談判已進入深水區,雖然國際有高度共識,但在關鍵領域仍存在歧異,因此仍有延誤;但環境部減塑、限塑的立場不推遲。
學者:產業及早規劃替代因應管制
彭啟明表示,臺灣在2018年訂定一次性餐具、塑膠袋、飲料杯和吸管的限塑目標與期程,但此次公約草案納入非常多管制項目,包含塑膠微珠產品、香菸濾嘴等。草案目前預定的上路期程不遠,也會對產業帶來壓力。環境部會持續觀察,明年邀請民間團體、業者共同討論,參考公約草案和國際貿易競爭力因素,調整國內到2035年的減塑時間表。環境部表示,目前正在進行的《循環經濟促進法》修法,將提供產業法律支持,進一步促進塑膠資源循環利用。
營造友善職場 事業導入自動化、夥伴制獲金展獎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十二月二日臺北報導】
勞動部2日舉行「第22屆金展獎」頒獎典禮,肯定獲獎單位致力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創造友善就業環境。過去獲獎單位來自製造、住宿餐飲、支援服務業等,今年則增加教育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等行業,不少單位甚至超額進用障礙者員工,顯示各行業善用身心障礙人力的潛能。此次分為政府典範、職場共融、創新服務和職務再造等組別,共36家單位獲獎,頒獎典禮中也由獲獎單位分享經驗。如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除了以申請輔具、調整溝通方式等職務再設計協助身心障礙同仁,也導入機器人自動化流程比對資料,大幅簡化例行工作,以節能家電退稅作業為例,比對時間從1萬多小時降到50小時內,大幅縮減99%以上。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則分享,由於少子女化等因素,疫後復甦已經從人求事轉為事求人,尤其該公司非常倚賴專業人力,若沒有營造更友善的職場環境、拓展招募觸角(包括身心障礙朋友),有礙經營發展。因此目前透過夥伴制度、專屬群組、溝通設計協助身心障礙同仁,乃至聘僱身心障礙者心理師,協助企業內部溝通,給予心理上的協助。勞動力發展署除了針對雇主聘用身心障礙者「僱用獎助」,部分地方縣市另有超額進用獎勵金;勞發署也提供職務再設計的個案補助。每年舉辦的「金展獎」則獎勵獲獎單位10-15萬元獎金,並且會表揚宣導績優事蹟,給予鼓勵並供其他事業單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