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雇新知
02 / 2024-07
移工達77.6萬 政策、產業景氣影響增幅
去年5月至今 家看、製造業皆約增萬人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七月一日臺北報導】
檢視勞動部最新統計數據,截止今年5月底,在臺移工達77萬6,575人。近一年各行業移工增減與政策鬆綁、家庭看護新增多元認定管道以及產業景氣變化有高度關連。
鬆綁四類中農業增幅最多
112年6月勞動部因應疫後缺工,放寬或擴大製造、營造、農業、社福機構聘僱移工的資格與額度。檢視112年5月至113年5月一整年的數據,放寬額度到1.2萬人的農業移工,增幅最為明顯約1.33倍,增加4,306人達到7,529人;其中外展農務移工約佔28.5%。透過民間營造公司申請聘僱的移工共4,135人,僅達國土署總核配額度的29.3%;同期公共工程專案移工成長4,863人、民間重大工程專案移工則增加1,272人,三者加總與前一年同期營造移工增加人數相當。
機構看護工增長不如預期
機構看護工人數則沒有顯著提升,增加1,565人,增幅約9.15%,遠低於預期。至於製造業部份,從去年5月至今年5月底約成長1萬1千人左右,增幅2.3%。其中食品及飼品製造業增加人數和增幅最大,增加5,269人,增幅達14%;金屬製品製造業增加人數也不少,有4,080人,增幅3.59%。兩者人數增加可能與去年6月的鬆綁政策主要是「水產加工及保藏業」、「豆腐製造業」和「金屬船體製造業」三個行業有關。製造業移工增加較多的行業還有汽車及零件製造業,增加966人,增幅5.66%,塑膠製品製造業增加694人,增幅2.26%,電力設備製造業增加613人,增幅5.36%。
電子零組件、紡織人數略減
而電子零組件製造業則減少了1,512人,降幅2.1%,其他運輸工具及其零件製造業則減少了1,166人,降幅8.5%,紡織業減少了441人,降幅1.9%。除政策因素外,個別產業景氣狀況也是重要因素,以金屬製品為例,近期航太、半導體模具需求增加,但客戶仍有庫存;國內汽車、電動車和零件需求帶動相關產業增長;去年年中電子終端市場需求疲弱、半導體供應鏈持續調整庫存等,都能多少看出對移工人力調配的影響。
家看多元認定管道 人數增一倍
除了去年6月政策鬆綁,勞動部在10月也放寬聘外看資格,增加三種多元認定管道,從去年5月至今年5月家庭看護工增加10,922人,增幅5.24%;相較於前一年同期增加的5,586人(增幅2.75%),約成長一倍左右。
立院將協商新住民專法 民間團體籲暫緩
【外勞社記者劉達寬七月一日臺北報導】
立院內政委員2日將針對新住民專法草案進行協商,多個移民工團體1日召開記者會,表達樂見制定專法,但擔憂目前的草案版缺乏與民間對話,協商前召開公聽會,了解新住民實際困境和需求。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移青陣)成員劉千萍指出,目前修法方向概念模糊、在權益保障上漸趨保守,質疑若國家發展需要仰賴移民工,這樣的新法是否能營造友善環境。南洋台灣姐妹會理事長洪滿枝表示,許多新住民姊妹對立法進度和內容都不了解,認同立法但擔憂過於倉促。她也提到通譯制度是最迫切需要改善之處,專法對象目前也只包含白領移工,但沒有考慮為臺付出的藍領移工;也建議明訂反歧視內容、不以取得身分證為限。連署的各團體建議暫緩協商,召開公聽會,進行公民對話。